中国工程界最大的乌龙!沙漠研究种小麦,竟误打误撞解决世界难题

发布日期:2024-11-04 14:43    点击次数:158

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,一支科研队伍正在艰难跋涉。

他们肩负着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:在这片寸草不生的沙海上种植小麦。烈日当头,连绵不断的沙丘仿佛巨浪般起伏,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热浪。

"教授,前面就是实验地了。"助手小王指着远处一片被铁丝网围起来的区域说道,"昨天沙尘暴刚过,设备可能都被埋起来了。"

李明德教授摘下护目镜,拭去脸上的汗水。作为中国农业科学院的首席专家,他深知这个项目的重要性。

2023年,全球遭遇了史无前例的气候危机,极端天气导致粮食产量锐减30%,引发了新一轮粮食安全危机。各国政府都在寻找解决方案,而他们的项目就是中国的关键布局之一。

"记得去年开项目评审会时,那些专家都说我疯了。"李明德一边走一边说,"一个说我好高骛远,一个说我异想天开。在沙漠种小麦,听起来确实像天方夜谭。"

确实,当李明德向科技部提交这个项目申请时,几乎所有人都持反对意见。评审组的专家们认为,沙漠环境下种植作物需要解决的问题太多:极端温差、强烈紫外线、缺乏养分、水分流失,每一个都是巨大的挑战。但就在项目即将被否决时,一场特大沙尘暴席卷了华北平原,造成大片农田绝收。这个天灾反而成了项目的转机。

"温室实验效果很好啊,到了实地怎么就不行了呢?"研究生小张跟在后面嘟囔着,"我们都按照实验室的参数来的。"

"实验室哪有这么极端的环境。"化学专家老陈说道,"这里昼夜温差能达到40度,土壤含盐量是普通农田的十倍,风速最高能到15级。"

李明德拿出采样工具,仔细检查了几处试验田。沙地上插着的标记牌已经被风沙腐蚀得看不清字迹,一片荒芜中连一根麦苗都看不见。这已经是第八次失败了。连续八个月,他们尝试了上百种配方,改良了几十种土壤,但结果都是一样的:种子刚发芽就死亡。

"把所有的监测仪器重新安装,今天晚上开组会。"李明德对团队说,"重点检查地下水位的变化和土壤养分的流失情况。"

夜晚的实验基地灯火通明。简陋的会议室里,科研团队的成员们都带着深深的疲惫。桌上摆满了实验数据和分析报告,每个人的电脑屏幕上都是密密麻麻的数字和图表。

02

"这是最新的数据分析。"小王站在投影屏幕前讲解,"从土壤含水量来看,即使我们用了最新研发的纳米保水剂,水分流失的速度还是太快了。更糟的是,土壤改良剂在这种环境下会加速分解。"

"不光是水的问题。"植物学专家老张补充道,"这里的紫外线强度是平原地区的三倍,即使是最耐旱的品种,叶片也会在几天内枯萎。"

李明德站在窗前,望着外面漆黑的沙漠。月光下,连绵的沙丘像一片死寂的海洋。他知道,如果这个项目失败,不仅是他们几个月的心血付诸东流,更重要的是,人类将失去一个解决粮食危机的重要机会。

就在大家陷入沉默时,门外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。小张冲进来,手里还拿着一个手电筒:"教授,您快去看看,C区有了新发现!"

所有人立即赶到C区试验田。在手电筒的光线下,一个惊人的景象出现在众人眼前。

在一片荒芜中,一株小麦幼苗正顽强地生长着。它只有手指高,但叶片却出奇的健康,在月光下泛着淡淡的绿光。

更奇特的是,在这株幼苗周围的沙土表面,覆盖着一层薄薄的、发着微光的物质。

沙丘小王李明德小张土壤发布于:安徽省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